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聊起医药板块的困境反转逻辑。他夹着烟突然问我:”你说华北制药这票,到底是价值洼地还是资本坟场?”烟雾缭绕中,这个问题像根刺扎进我心里——毕竟三年前我在这支股票上栽的跟头,至今还隐隐作痛。
2019年那个夏天,我拿着年终奖冲进华北制药时,它正顶着”青蒿素概念龙头”的光环。当时在药交会偶遇他们的销售总监,对方指着展台上崭新的免疫制剂生产线照片,信誓旦旦说三年内要再造一个华北制药。结果呢?去年在三亚度假时碰到这位总监,他苦笑着晃荡杯中的威士忌:”集采这把手术刀,比想象中锋利得多。”
现在回头看,华北制药的K线图简直是中国医药改革的微观史诗。2020年8月那波从6块到17块的狂飙,像极了医药黄金时代的最后狂欢。当时所有券商研报都在吹捧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叙事,却选择性忽视了下半年车间停产整改的预警——这件事特别讽刺,就像夸一个厨师刀工好,却没发现他后厨着火了。
最让我困惑的是资本市场的分裂症。明明去年年报显示研发投入增长23%,股价却跌穿净资产;明明抗生素业务毛利率回升到38%,资金却疯狂追捧创新药企的亏损故事。某个深夜翻看股东变动记录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家拥有67年历史的老厂,正在沦为机构调仓时的”备胎选项”——需要防御性配置时拿来充数,风向稍变就率先抛弃。

不过最近发生件趣事。上个月去石家庄调研,出租车司机听说我要去华北制药,突然兴奋地说他父亲是建厂元老:”现在这些年轻人总说老厂不行,可当年我们生产的青霉素,救过半个中国的人。”这句话像记闷拳打在胸口。当我们在交易软件里把企业简化成代码和财务指标时,是否忘了某些无法量化的东西?比如那些在离心机前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师傅,比如冷战时期用陶缸发酵工艺打破国际封锁的传承。
当然情怀不能当饭吃。当前股价在5.8元附近挣扎,确实折射出原料药价格周期下行、集采续约压力等现实困境。但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把月线图拉长到十年维度,会发现每次跌破6元后都会出现神秘买盘——像是有双看不见的手在托盘。某个私募哥们私下透露,这可能是某系资金在赌国企改革预期,毕竟河北省国资委手里能打的牌还没出尽。
站在当下这个节点,我觉得华北制药更像面镜子:照出机构对传统药企的傲慢与偏见,也反射出价值投资者面临的经典悖论——当基本面与股价持续背离时,到底是市场错了,还是我们太固执?或许就像我那位私募朋友醉醺醺说的:”在A股玩价值投资,有时候得学会在垃圾堆里找珍珠,还得忍受别人说你捡破烂。”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看到公告说公司最新申报的单抗药物获批临床。股价跳空高开6%然后回落,分时图拉出长长的上影线——你看,资本市场的记忆总是比金鱼还短。)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