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在国贸喝酒,他晃着杯里的威士忌突然问我:”你说这汾酒,明明是最老牌的白酒,怎么在股市里总像个陪跑的?”这话像颗花生米,卡在我喉咙里半天没下去。
我想起去年在杏花村参观老作坊的经历。老师傅用古法蒸酒时,整个车间弥漫着那种醇厚又带点青草气的香味——这和我们在股市K线图上闻到的味道,简直是两个世界。资本市场要的是爆发力,是能让人一夜亢奋的辛辣感,而汾酒这种需要蹲在陶缸边慢慢品的清香型,反倒成了它的原罪。
有意思的是,汾酒这些年总在”血统论”里打转。你说它是清香鼻祖,茅台五粮液见了都得喊祖师爷,但二级市场的玩家们根本不吃这套。有回我在某券商策略会上,亲眼看见基金经理们听着汾酒讲”六千年酿酒史”开始刷手机——直到PPT翻到营收增速那页才抬起头。这很现实,就像你去相亲,对方说祖上出过状元,还不如直接亮房产证。
但最让我觉得魔幻的是消费端的割裂。我山西的亲戚们逢年过节还是整箱买玻汾,42度那种呛辣感对他们来说就是家乡味。但你看北上广的精品超市,汾酒青花系列在货架上总透着点尴尬——比茅五剑便宜一截,又比洋河舍得贵些,卡在中间像极了中年人的处境。有次我试探着问95后的表弟会不会选汾酒请客,他反问我:”请姑娘喝山西特产?不如直接说我们去吃刀削面。”

其实汾酒的困局特别中国式:既要守着老手艺人的架子,又得跟着新钱的方向跑。去年他们推生肖酒时我就乐了——明明是最有历史底蕴的品牌,却要学着新玩家搞饥饿营销。我在某收藏论坛看到个段子:有人囤了两箱鼠年纪念版,结果三年后发现价格还没普通飞天茅台涨得多。这种错位感,就像让老秀才开直播卖课,别扭但不得不做。
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想。当所有白酒股都在讲奢品故事时,汾酒这种”老实人”体质反倒成了避风港。去年三季度有阵子消费股大跌,我发现汾酒的抗跌性意外得好——后来想明白了,喝汾酒的那批人,本来就是踏实过日子的主,不会因为经济波动就改喝二锅头。这种基本盘,某种程度上比追逐风口更可靠。
说到底,白酒股市是个大型现实魔幻剧场。在这里,千年酒香敌不过一句”酱香科技”,工匠精神得给预收款增速让道。但每次我看到汾酒那份带着醋味的财报(山西人连报表都透着老陈醋的酸劲儿),反而会觉得安心——至少还有品牌不愿意把自己完全变成资本的模样。
离场时老友嘟囔了句:”等这波消费升级泡沫破了,才知道谁在裸泳。”我看着窗外国贸三期闪烁的LED屏突然想,或许汾酒从来就没下过水,人家一直站在岸上酿酒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