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FA的老友喝酒,他盯着手机突然笑出声:“你看,这家刚融了Pre-A轮的医疗AI公司,创始人LinkedIn动态比微商还勤快——昨天晒硅谷大佬点赞,今天发实验室加班照,配文‘为颠覆传统医疗燃烧青春’。”他滑动屏幕撇嘴:“但你知道他们最新一轮估值怎么谈的吗?根本不在什么专业平台,是在某滑雪社群的线下活动里,两个投资人喝着热红酒敲定了TS条款。”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三年前参与过的某个“高端创投社群”。每年缴纳2.8万会费,换来的是每周精准推送的BP、定期闭门路演,以及最关键的——成员通讯录里带着投资机构后缀的邮箱列表。当时我觉得这简直是数字时代的蒙面舞会:所有人都举着精心打磨的身份牌,却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试探彼此的筹码。
私募股权网络正在经历某种诡异的异化。表面上,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有79%的投资人通过数字化平台筛选项目,但真正决定资金流向的,往往是深夜微信群突然弹出的某条语音:“张总那个项目我侧面打听过了,技术团队确实是从NASA挖来的,不过他上一家公司对赌失败有点争议……”这种基于熟人信用背书的“暗网式决策”,让那些光鲜的线上投融资平台沦为了大型行为艺术现场。
更讽刺的是,算法正在加速这种分裂。某知名平台去年推出AI投资人匹配系统,理论上应该更高效链接资本与项目。但实际呢?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笑着给我看他的推荐列表:“系统总给我推奶茶店和宠物殡葬——就因为我上周搜索过‘消费赛道韧性分析’。它根本不懂我们这行真正看的是创始人离婚协议里财产分割条款,是尽调时财务总监手机屏保是不是全家福。”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私募股权本质上是个关于人性弱点的行业。去年某新能源项目融资时,创始人特意把路演PPT第三页换成自己在戈壁滩种树的照片。“投资人私下说,比起技术参数,他们更记得住我指甲缝里的沙土特写。”这种精心设计的粗糙感,比任何算法匹配都有效——资本永远渴望触摸到温度,哪怕那温度是刻意烘焙出来的。
当我们在讨论“私募股权投资网络”时,真正要警惕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包装下的认知懒惰。去年某爆雷的元宇宙项目,就是靠着在二十多个投资社群同步炒作“哈佛团队”“硅谷技术”,同时给不同投资人展示不同版本的股权结构图。直到东窗事发,才发现所谓CTO只是个参加过在线编程夏令营的应届生。
深夜翻看某投资平台的年度报告时,我被第46页小字注释逗笑了——平台宣称的“成功对接率”竟然把交换名片都算作成功案例。这就像说相亲网站上互相点赞就等于订婚一样荒唐。或许真正的私募网络,从来都不存在于服务器集群里,而是藏在三亚游艇会的香槟气泡中,藏在某私募大佬女儿婚礼的宾客名单里,藏在凌晨三点金融街健身房更衣室的低声交谈里。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又有个平台宣称要用区块链重塑投融资时,不妨问问:他们解决的到底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还是投资人打高尔夫时缺个挥杆伴的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