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张喝酒,这位曾经的私募基金经理,如今在郊区开了个农场养土鸡。两杯茅台下肚,他突然拍着桌子说:”知道现在最毒的鸡汤是什么吗?就是教普通人怎么用仨瓜俩枣搏出财务自由!” 他眼睛里的血丝,让我想起三年前他那个爆雷的区块链项目。
说实话,谁没做过”用一万本金赚到一百万”的梦呢?我大学室友靠倒卖军训服赚了第一桶金,工作后拿这笔钱炒股,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开玩笑的,他改行送外卖了,电动车还是分期买的。
这个时代最讽刺的莫过于,真正靠小投资实现阶级跃迁的案例,往往发生在当事人完全没算计回报率的时候。我家楼下煎饼摊大爷,二十年前因为下岗被迫摆摊,现在全款给儿子在北京买了房。我问他秘诀,他抹了把汗说:”哪想过这些?就是一天都不敢歇着。”
而那些整天研究”轻资产创业””睡后收入”的聪明人,反而最容易掉进坑里。你看看知识付费圈那些导师,自己靠卖课实现财富自由,却让学员用花呗买他们的”财富秘籍”。这让我想起古玩市场的套路:真捡漏的永远是装糊涂的游客,专家们往往互相骗来骗去。

最近有个词特别火——”认知税”。说白了就是收割你对捷径的渴望。我见过最荒诞的事,是有人贷款参加”投资大师班”,学怎么用信用卡套现理财。结果大师跑路了,他欠了银行一屁股债。这种课程的真正回报率可能是负500%,但为什么永远有人前仆后继?因为人性永远相信自己是例外。
不是说小投资不能有高回报,而是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我表妹用3000块买了台二手缝纫机,现在给汉服圈改衣服月入两万。但你说这是投资成功?不如说是她十年如一日研究服饰文化的意外变现。当一件事需要你用”投资”来形容时,大概率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有时候我在想,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回报”。楼下理发店的Tony老师,当年借钱去韩国学造型,回来发现根本没人愿意为2888的洗剪吹买单。现在他在快手上教大叔们梳地方支援中央的发型,反而年入百万。你说这是技术投资成功?还是生存欲带来的转型智慧?
真正可怕的不是追求高回报,而是我们都被训练成用收割机的思维种田。见过太多人捧着穷爸爸富爸爸,却连自家阳台种的小葱都养不活。去年我试着跟风炒鞋,结果现在鞋柜里塞满了44码的AJ,穿又穿不下,卖又卖不掉——这大概就是当代行为艺术吧。
所以下次看到”小投资高回报”的广告,不妨多问一句:如果真这么赚,他们为什么要告诉你?毕竟教人淘金永远比自己去淘金更稳妥,不是吗?老张最后醉醺醺地总结:”所有快速致富的秘诀,写出来都够判刑的。” 然后继续给他的土鸡拌饲料去了,一只卖198,爱买不买。
或许最靠谱的小投资,是往自己脑子和手艺里塞点真东西——虽然这听起来一点都不酷,就像劝人多喝热水一样无聊。但热水确实能治病啊,虽然治不了穷病。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