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优才:一场中产焦虑的精致出口
去年在兰桂坊和一位投行老友喝酒,他晃着威士忌突然问我:”你说咱们这代人的天花板,是不是孩子的地板?”玻璃杯上的冷凝水像极了北上广深房贷计算器里擦不掉的汗渍。两个月后,他带着全家降落在赤鱲角机场——不是出差,是带着香港身份证来报到。
香港投资移民计划重启的消息像颗深水炸弹,炸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涟漪。有人看到金光大道,我却在咨询客户的眼底读出新世相的荒诞。那位把深圳四套房挂中介的王太太,边签协议边嘀咕:”教育内卷的尽头居然是维多利亚港?”她不知道对面西装革履的移民顾问,自己孩子正为DSE考试通宵补习。
数字游戏从来最骗人。1000万港币投资门槛?算算北京海淀学区房置换差价,倒显得像商场促销价签。但真正有趣的不是资金流动,而是中产心理的完美套利——用人民币资产置换英式法治,用996福报兑换南丫岛日落,最后还能在茶餐厅用普通话讨论”国安法执行细则”,这种魔幻现实主义才是当代移民文学的绝佳素材。
我总提醒客户看清硬币背面。那位坚持要买中环写字间的浙江老板,三个月后发现租金回报率还跑不赢余额宝。更讽刺的是,他15岁的儿子靠着香港DSE成绩申了牛剑,却因为疫情在铜锣湾公寓上了整年网课。”花千万买了个翻墙工具”,这孩子倒是悟出了移民哲学的黑色幽默。

最近咨询里冒出批新人类:元宇宙创业的90后、做碳中和投资的85后。他们不要学区房不要养老,就问”香港税率能不能覆盖NFT交易税基”。有个扎脏辫的程序员甚至认真研究,用香港身份注册Web3公司能否绕过SEC监管——看呐,新大陆的冒险家永远在重构边疆的定义。
深夜翻看客户档案时常恍惚:这些镌刻在移民申请表上的焦虑,究竟是对自由的追逐,还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慌投射?就像维多利亚港的灯火,倒映着的究竟是东方之珠的璀璨,还是深水之下暗流的万千心事。
或许某天我们终将发现,所有精心计算的移民方案,不过是在全球化的赌桌上,用不同筹码押注同一个关于”更好生活”的幻觉。而香港的特殊性在于,她既是你逃离的跳板,又是你终将面对的镜子。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