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巨头的游戏:当规模成为双刃剑
上周和一位在陆家嘴做资管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行业里都在比谁的管理规模先破万亿,搞得跟军备竞赛似的。”杯中的威士忌冰块咔哒作响,我突然意识到,基金排名这场游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数字竞争。
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光鲜的排名榜单,我总会想起2015年那个疯狂的夏天。当时在某三线城市的营业部,我看着大妈们把养老金砸进某知名基金公司的新产品——仅仅因为它在排名榜上位列前三。结果呢?三个月后净值腰斩的惨剧,至今让我心有余悸。
规模悖论:越大真的越好吗?
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共识:规模是实力的象征。但当我仔细研究最新数据时,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排名前五的某家公司在过去三年里,规模增长40%,但旗下有三分之一的产品跑输业绩基准。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一种规模崇拜的误区?
我记得去年参加行业峰会时,某中型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现在刻意把规模控制在行业第15名左右,就是要保持操作的灵活性。”当时台下不少人嗤之以鼻,但现在回头看,他们旗下产品的夏普比率确实吊打不少头部公司。
隐藏的游戏规则

排名背后的计算方式本身就值得玩味。某些公司靠着货币基金冲规模,实际主动管理能力可能还不如排名20开外的公司。这就像用游泳池的水量来评价游泳运动员的水平——完全跑偏了度量标准。
更不用说那些“规模特权”了。大公司能拿到更多IPO配售额度,获得更优的券商研报服务,甚至能影响指数成分股的调整——这些隐性优势很少被纳入排名考量。某种程度上,这已经形成了某种马太效应的闭环。
投资者的认知陷阱
最让我担忧的是普通投资者的认知偏差。他们习惯于用“前十名”这个标签来做决策,却忽略了每个公司的特色基因。就像你去医院不会随便挂个“全国前十”的专家号,而是要找对应病症的专科医生。
我有个客户曾经固执地只买排名前三公司的产品,直到我让他对比了某家专注消费赛道的中型公司——五年累计收益高出主流产品60多个百分点。他现在常开玩笑说:“看来选基金和找对象一样,不能光看家世背景。”
未来的变局
随着量化策略和ESG投资的兴起,传统排名体系正在面临挑战。我注意到一些新锐公司虽然规模不在前十,但在特定领域的超额收益能力让人眼前一亮。也许再过五年,我们会看到完全不同的行业格局。
说到底,基金排名就像是一张地图,能告诉你大致方位,却无法替代你自己判断路况的能力。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会穿越数据的迷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投资伙伴。
(夜深了,电脑右下角显示02:17。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那位陆家嘴老友的告别语:“在这个行业,活得久比做得大更重要。”也许,这就是排名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