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接到老友阿杰的电话。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连续创业者,声音里带着明显的颤抖:”老张,我可能…要宣布破产了。”这已经是三年来我接到的第五个这样的深夜来电。有趣的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出奇地一致——都栽在了那些被创业导师们反复强调的”常识”上。
一、警惕那些被过度美化的”风险”
创业圈有个诡异的悖论:人人都知道”创业九死一生”,却又对某些特定风险表现出集体性盲目。比如现金流断裂这种老生常谈的问题,创业者们往往在BP里郑重其事地列出应对方案,却在实操中像被催眠般重复着”先扩张再盈利”的死亡舞蹈。
我见过最讽刺的案例是某生鲜电商的CEO。他在路演时用3D动画演示了精细化的库存预警系统,却在办公室墙上挂着”要么做大,要么回家”的书法横幅。结果?三个月后因为盲目增设前置仓,被库存周转问题拖垮。这让我想起华尔街那句老话:”市场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所有人都用相同模型计算风险的时候。”

二、”合规”可能是最性感的竞争力
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精酿酒吧里,我见识过创业者们如何用戏谑的语气谈论”合理避税”和”监管套利”。这种弥漫在创投圈的”法不责众”心态,正在制造比财务风险更致命的系统性风险。
去年某直播平台暴雷事件就是个绝佳教材。当同行都在用打赏分成机制游走灰色地带时,有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固执地采用最笨的B2B2C模式。当时被嘲笑”不懂互联网玩法”的CEO,现在正坐在新三板敲钟的现场。有时候,最大的风险防范恰恰是放弃那些”大家都在做”的捷径。
三、团队建设的”黑暗面”
几乎所有创业手册都会告诉你”找到对的合伙人很重要”,但没人愿意承认:创业团队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蜜月期过后权力结构的自然腐化。就像我认识的一位AI公司创始人说的:”我们挺过了种子轮的绝望,却差点死在B轮的利益分配上。”
这里有个反直觉的发现——那些在咖啡厅里能聊通宵的创业伙伴,可能比谨慎签订股权协议的陌生人更危险。情感纽带在商业决策中产生的认知偏差,常常比纯粹的利益冲突更难化解。建议每个创业者在团队协议里加上”离婚条款”:明确触发合伙人退出机制的具体情形,哪怕此刻你们正处在如胶似漆的阶段。
四、当”用户增长”成为新型毒品
在某个失眠的凌晨,我翻出五年前采访过的30位创业者的资料。惊人的是,那些当年被风投追捧的”增长黑客”,现在80%已经销声匿迹;反而几家当时被批评”增长迟缓”的企业,如今都活成了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这引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是否把”风险防范”的注意力放错了地方?当整个行业都在为每月30%的增长数据狂欢时,可能更需要警惕的是组织能力与业务规模的匹配度。就像你不能给Smart装上F1的引擎还指望它安全行驶——很多创业公司本质上就在干这种事。
五、尾声:风险管理的终极悖论
最近重读孙子兵法,发现有个观点被绝大多数创业课程忽略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放在创业语境下,或许真正的风险防范不在于预测所有可能的风暴,而在于打造一艘即使遭遇未知风浪也不会立即沉没的船。
下次当你听到那些激情澎湃的创业宣言时,不妨多想想阿杰在破产前夜说的那句话:”我们花了太多时间研究如何赢,却忘了学习怎么才能不输。”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游戏里,活得久或许才是最高级的胜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