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创业:一场理想主义者的豪赌与市井智慧的角力
(一)
去年冬天,我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门口见到个有趣场景:穿加拿大鹅的年轻创客和拎着保温杯的本地拆迁户大爷蹲在同一级台阶上抽烟。创客聊着”区块链赋能智慧城市”,大爷用浓重的容城口音问:”你们这公司,能给俺们村装暖气不?”——这大概就是雄安创业最生动的隐喻。
(二)
媒体总爱把雄安比作”中国硅谷”,但我更愿称它为”政策实验室里的创业迪士尼”。这里同时上演着两种魔幻现实:顶层设计者用3D建模规划着千年大计,而白洋淀边的小餐馆老板已把”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告示牌,歪歪扭扭地挂在卖驴肉火烧的橱窗上。
(三)

我跟踪过三个雄安创业团队:
1. 清华博士的”智能路灯”项目,在获得政府订单后才发现,新区道路规划每季度都在变,他们研发的物联网模块根本追不上图纸更新的速度。
2. 本地90后做的社区团购平台,意外发现最能打动拆迁户的不是补贴,是能代收孙子的快递。
3. 某央企孵化的环保科技公司,最后最赚钱的业务竟是帮建筑工地处理无处安放的渣土——用区块链技术记账。
(四)
这里有条隐秘的创业食物链:
顶层是戴着红领带的”战略新兴企业”,中层是嗅到商机的连锁品牌(蜜雪冰城在新区开店速度比5G基站还快),底层则是骑着电动三轮车流动的”雄安特产”摊贩——他们卖的不是荷叶茶,是印着雄安logo的保温杯,批发自义乌。
(五)
最耐人寻味的是创业者的时间观。互联网精英还在用”敏捷开发”的节奏迭代产品,本地包工头已经发明出”政策嗅觉变现”的生存法则:某个片区要建公园的消息刚传出,就有村民连夜在规划用地上种树苗——不是为绿化,是为将来算青苗补偿。
(六)
有夜跑习惯的创业者会发现,雄安的深夜藏着两个平行世界:23点的管委会大楼永远亮着”学习雄安精神”的电子横幅,而凌晨2点的烧烤摊上,穿着各色工装的打工人正用十几种方言争论着”这里到底能不能成为下一个深圳”。
(尾声)
或许雄安创业的真正启示在于:当国家级想象力遇上燕赵大地的烟火气,最成功的可能不是那些高举高打的颠覆者,而是懂得把顶层设计翻译成市井生存智慧的语言学家。就像我认识的那位民宿老板,他把”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政策文件裱在墙上,转头对住客说的却是:”咱这儿离北京西站,比通州还近半小时。”
(后记)
上个月重访雄安,发现当初的创客和拆迁户大爷又蹲回了老地方。只是话题变成了:”您家那三层小楼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了吗?””早租给华为当员工宿舍啦!”两人吐出的烟圈在”未来之城”的标语下交融,像极了一场缓慢而坚定的化学反应。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