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又开始抱怨那只持有了三年的科技基金——净值比三年前还低了12%。「不是说长期持有就能赚钱吗?」他灌了口啤酒,眼神里混着困惑和恼怒。我盯着杯中晃动的泡沫,突然想起五年前第一次买基金时,那个西装革履的客户经理信誓旦旦地说:「年化8%只是保守估计。」
这行业最成功的骗局,就是把概率游戏包装成确定性产品。你看那些基金宣传册,永远用最大号的字体展示「历史年化收益15%」,却把「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缩成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小字。就像餐厅把「图片仅供参考」印在菜单最不起眼的角落——理论上没说谎,但本质上仍是精心设计的误导。
我越来越怀疑所谓「分散风险」根本是自欺欺人。去年新能源板块集体崩盘时,我那只号称「行业配置均衡」的混合基金单日暴跌7.2%,比很多个股跌得还狠。基金经理在季报里辩解「系统性风险无法避免」——说得好像我们付1.5%管理费是为了请他们背诵教科书术语。
最讽刺的是风险分层体系。那些被标注「中低风险」的债券基金,去年有三分之一跌破净值,某知名国企债基甚至单周赎回冻结。而标注「高风险」的某元宇宙主题基金,靠着押中两个冷门股反而逆势涨了23%。风险评级就像天气预报,告诉你70%概率下雨,但永远说不准哪片云会真的落下雨滴。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巴菲特常年嘲讽主动型基金。那些拿着百万年薪的基金经理,操作策略和散户追涨杀跌没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他们用专业术语包装失误,用资金规模掩盖平庸。当某百亿基金去年调仓换股高达300%时,这到底叫「动态优化」还是「付费赌博」?
但话说回来,真完全避开基金也不行。去年我自己选股的收益率是-18%,而最差的指数基金也只跌了9%。或许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要不要买基金,而在于我们是否诚实面对自己的认知局限。就像明知自动驾驶可能出事故,但总好过醉驾上路。

现在我会把基金看作付费租用专业司机的服务——可以降低车祸概率,但不能保证绝对安全。重要的是随时系好安全带(控制仓位),定期检查车况(复盘持仓),以及永远记得自己才是最终承担风险的人。
老王最后又点了杯威士忌嘟囔:「要不还是存定期吧」。玻璃窗外,基金公司的霓虹灯牌正在夜空中闪烁,像极了赌场门口永不熄灭的招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