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望京SOHO楼下等朋友时,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三个年轻人站在寒风中讨论投资,嘴里蹦出的不是股票代码,而是”小米产业链”、”生态链基金”这样的词汇。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雷军和他的小米正在玩的,可能是一场比卖手机更深远的游戏。
小米基金最让我着迷的,不是它投出了多少家上市公司——说实话,那堆光鲜的IPO数字在科技媒体上早就被嚼烂了。真正耐人寻味的是,这家带着浓厚小米基因的投资机构,正在用一种近乎”养成系”的方式重构科技投资逻辑。他们不像传统VC那样追逐风口,反而像下围棋般在智能硬件领域布子,有时候甚至显得过于耐心。这种打法让我想起早年在华强北见过的老派商人:不追求单笔暴利,而要打通整条产业链的任督二脉。
但说真的,这种深度绑定的模式也让我隐隐不安。被投企业获得小米的渠道加持固然幸运,可当你的产品设计要配合米家生态,供应链要接入小米体系,甚至研发节奏都要跟着小米的发布会走时,这究竟算投资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收编?我认识某个智能台灯品牌的创始人,有次喝酒时吐槽说,接入米家协议后,连灯罩弧度都要经过小米工业设计团队的审批。这种甜蜜的负担,恐怕是融资BP里不会写的章节。
最讽刺的是,当小米基金打着”赋能制造业”的旗号时,他们投资的很多项目本质上是在解构传统制造。那些拿到投资的智能硬件团队,有几个真在搞核心技术突破?更多是在小米搭建的舞台上,用现成的芯片方案和代工体系,快速拼凑出又一款”性价比神器”。这就像是在麦当劳厨房里教米其林烹饪——流程效率确实提升了,但创新天花板也肉眼可见。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看似保守的策略或许正是高明之处。当其他基金在元宇宙、Web3这些概念里烧钱时,小米基金默默在扫地机器人、电动滑板车这些”无聊”赛道埋下管线。现在回头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品类,反而穿越了资本寒冬。这种对商业本质的坚持,倒让我想起雷军早年说的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我们现在做的,是给猪装上精准的GPS。”
有件事特别有意思:去年小米生态链企业召开供应商大会时,我发现参会者名单里混进了好几家传统制造厂的代表。这些做五金件、注塑模具起家的老板们,戴着安全帽就直接坐进了科技论坛。这种奇特的融合场景,或许才是小米基金最真实的注脚——它不是要孵化下一个苹果,而是在用投资的方式,给中国制造做一次系统级的越狱升级。

当然,这套模式能走多远还要打问号。随着小米手机业务增长放缓,基金是否还能持续输血?被投企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就像数码产品包装盒里那个永远用不着的保修卡,你知道它存在,但真到要用时才发现条款复杂得超乎想象。
或许某天,当人们拆解中国科技投资史时,会发现小米基金最持久的遗产,不是造就了多少独角兽,而是证明了一种可能性:在资本愈发浮躁的时代,仍然可以用修钟表般的耐心,重新组装商业的齿轮与发条。这种尝试本身,就比大多数追逐风口的故事更值得书写。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005/
